Melden Sie sich bei getAbstract an, um die Zusammenfassung zu erhalten.

当资本耗尽时

Melden Sie sich bei getAbstract an, um die Zusammenfassung zu erhalten.

当资本耗尽时

西方富裕生活的终结

Yale UP,

15 Minuten Lesezeit
10 Take-aways
Text verfügbar

Was ist drin?

针对西方正面临的经济问题,发出谨慎而又富有洞见的关切之声。


评级

8

导读荐语

在一幅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相交汇的图景中,经济学家斯蒂芬·D·金较为谨慎地分析了政府债务和刺激政策。斯蒂芬·D·金赞同不少观察家的一致观点:金融危机、量化宽松和当代经济环境正在诱发社会中的各种“分裂”。有人呼吁采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刺激政策,斯蒂芬·D·金对此做出了回应,他指出:今天的政府早已实施了更甚于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刺激政策,而当时罗斯福面临的形势与现在也并不相同。斯蒂芬·D·金引述了一系列材料——经济史、日本和阿根廷的经济危机、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虚假繁荣”概念、二十世纪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不同代际间截然不同的财富命运——引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当外国人对西方国家的财务状况不再充满信心,在债务偿还中索要更多的硬资产时,会引发怎样的后果?斯蒂芬·D·金最令人振奋的观点就是支持瞄准名义GDP,或许这就是未来几年的下一个重大政策理念。getAbstract把他内容丰富的阐释视为对金融辩论的智力贡献和人文关怀。

浓缩书

西方世界的“虚假繁荣”

经济学家和社会大众对西方世界反复出现的经济泡沫患有“集体错觉”,特别是2008年之前的美国房地产繁荣。这种态度正好证明了“天谴降临前人们往往会变得傲慢”。甚至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当下备受推崇的美联储主席,也在本世纪初低估了次贷危机的严重性。当时她曾说,泡沫破灭不会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正如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几十年前所论述的,急剧的信贷扩张只会导致“虚假繁荣”。

“虚假繁荣”的论点又引出了此次金融危机和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1929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之间引人注目的相似之处。在两次危机中,分析家都指责美联储在危机前把利率维持在过低水平,进而造就了宽松的信贷环境,最终导致难以避免的经济后遗症。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的经济数据统计工作中,美国政府也表现得很傲慢:当时它对国民经济中的风险性活动加以粉饰,从而默许了次级房贷风险的存在。

“无风险”利率与风险性活动的高利率之间存在差距。这一数字上的差距引诱人们采取冒险行动。换言之,危机前,冒险性次级贷款投资对GDP中...

关于作者

斯蒂芬·D·金(Stephen D· King)是汇丰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为《金融时报》和《泰晤士报》供稿。


恭喜你又学完了一篇干货!复述、评论及做笔记是对知识最大的致敬↓